习近平对湖北这位95岁老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
2019-05-27 10:01:38
来源: 湖北日报
0评论
新华社北京5月24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张富清是谁?
为何会引起习总书记的关注?
他是建行湖北来凤支行离休干部,今年95岁,在熟人和子女眼里,他是一位温和慈祥的长者。
然而,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原西北野战军359旅718团2营6连战士,在解放战争中出生入死,曾立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彭德怀为他授功。
这些赫赫战功,他却一直埋在心底,只字不提,直到64年后,因为一次偶然的契机,才为世人所知……
这位为贫困山区奉献余生的老人,竟是一名功勋卓著的战斗英雄!
张富清近照。(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魏铼通讯员朱勇摄)
1
赫赫战功揭开尘封面纱
2018年12月3日,恩施州来凤县,县委政法委干部张健全怀揣着一个包裹来到县人社局。当时,县里正在按照上级统一安排,开展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
张健全带来的东西,是父亲张富清一生珍藏的宝贝。
“那是下午5点20分,我正准备下班。看到闪耀着光芒的勋章,我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对那天的情景,来凤县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采集员聂海波记忆犹新。
在聂海波注视下,张健全郑重地一一取出包裹里的物品——
一本立功证书,记录着张富清在解放战争时立下的战功:立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团一等功一次,两次获“战斗英雄”称号。
一份西北野战军的报功书,讲述着张富清“因在陕西永丰城战斗中勇敢杀敌”,荣获特等功。
一枚西北军政委员会颁发的奖章,镌刻着“人民功臣”四个大字……
张富清获得的军功章(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魏铼通讯员朱勇摄)
激动地看完张健全带来的材料,聂海波深感震撼:“没想到我们来凤还隐藏着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大英雄!”
张健全看到父亲私人收藏的历史资料,也感到非常惊奇,几十年来,他只知道父亲是一名退伍军人,却从未听他说起过这些赫赫战功。
2
彭德怀给他签发报功书
湖北日报记者获悉这个消息,联系到张健全表示想采访他的父亲,他感到有些为难,不确定父亲是否愿意接受采访。后来对老人称“省里有人想来看望,了解一下过去战争的情况”,老人这才答应和我们聊一聊。
张富清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魏铼通讯员朱勇摄)
档案显示,张富清1924年出生于陕西汉中洋县,1948年参加解放军西北野战军,1955年转业到恩施来凤县,先后在县粮食局、三胡区、卯洞公社、外贸局、县建行工作,1985年在县建行副行长岗位上离休。
在记者的请求下,张富清老人从箱底翻出一个盒子,从里面拿出立功证书、报功书和军人登记证,这些都是1948年至1951年间的原始资料。
立功登记表(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魏铼通讯员朱勇摄)
泛黄的登记表上记录了张富清在西北野战军4次立功的经过:
一、1948年6月,他作为十四团六连战士,在壶梯山战役中任突击组长,攻下敌人碉堡一个、歼敌两名、缴获机枪一挺,并巩固了阵地,使后边部队顺利前进,获师一等功;
二、1948年7月,他作为十四团六连战士,带领突击组6人,在东马村消灭外围守敌,占领敌人一个碉堡,给后续部队打开缺口,自己负伤不下火线,继续战斗,获团一等功;
三、1948年9月,他作为十四团六连班长,在临皋执行搜索任务,发现敌人后即刻占领外围制高点,压制了敌人封锁火力,完成了截击敌人任务,迅速消灭了敌人,获师二等功;
四、1948年10月,他作为十四团六连班长,在永丰战役中带突击组,夜间上城,夺取了敌人碉堡两个,缴机枪两挺,打退敌人数次反扑,坚持到天明,获军一等功。
除此之外,张富清还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还有时任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签发的“报功书”。
报功书(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魏铼通讯员朱勇摄)
3
冲锋时子弹擦着头皮飞过
提起永丰战役(注:1948年11月,发生在陕西蒲城的永丰之战,是配合淮海战役的一次重要战役。),张富清记忆深刻。他告诉记者,1948年3月参加解放军,当时不分白天黑夜战火正猛,他记不清打了多少仗,但这一仗至今难忘。
那天拂晓,他和另两名战友组成突击组,率先攀上永丰城墙。他第一个跳下城墙,冲进敌群中展开近身混战,也不知道战友去哪里了。
他端着冲锋枪朝敌群猛扫,突然感到头顶仿佛被人重重锤了一下,他缓过神来继续战斗。后来又感觉血流到脸上,用手一摸头顶,一块头皮都翻了起来,他才意识到一颗子弹擦着头皮飞过,在头顶留下一道浅沟。
张富清当年英姿
击退外围敌人后,张富清冲到一座碉堡下,刨出一个土坑,将捆在一起的8颗手榴弹和一个炸药包码在一起,拉下手榴弹的拉环。手榴弹和炸药包一起炸响,将碉堡炸毁。这场战斗一直打到天亮,他炸毁了两座碉堡,缴获两挺机枪。战斗结束,他死里逃生,而突击组的另两名战友却再也没有见到。
我每次都积极报名参加突击队,为什么?因为我是共产党员,在党需要的时候,越是艰险,越要向前!为了党和人民,就是牺牲了,也是无比光荣!”回忆起往事,张富清老人依然信念坚定。
4
到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去
陕西、新疆、北京、南昌、武汉……
几经辗转,1955年初,已是连职军官的张富清面临退役转业的人生转折。听说湖北西部恩施条件艰苦,急缺干部,他二话不说:“我可以去!”
听说来凤县在恩施最偏远、最困难,没有丝毫犹豫,他又一口答应:“那我就去来凤。”
“这里苦,这里累,这里条件差,共产党员不来,哪个来啊!”——带着一个共产党员的赤诚,张富清来了。
张富清当年英姿
此后几十年,“人民功臣”张富清勤劳的身影,先后出现在粮食局、三胡区、卯洞公社、外贸局、建设银行……双脚却很少再迈出来凤。母亲去世,他也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上世纪60年代,为给国家减轻负担,担任三胡区副区长的张富清率先动员妻子孙玉兰从供销社的铁饭碗“下岗”。他的理由很简单:“国家困难,我首先要看看自己有没有占群众、公家的好处……要精简人员,首先从我自己脑壳开刀……”
工作挑最苦最难的干,从不争名争利,张富清把余生献给了来凤。
张富清坚持锻炼身体,虽然腿脚不便,在老伴搀扶下每天坚持出门。(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魏铼通讯员朱勇摄)
5
64年深藏功与名
浴血奋战,战功卓著……自从到了来凤,过去的一切,都被张富清刻意尘封起来。
今年68岁的田洪立,曾与张富清在来凤县卯洞公社共事4年多。
记者问起田洪立是否知道张富清是战斗英雄,他非常意外。他回忆说,张老为人正派,从不倚老卖老、夸夸其谈,工作中总是挑最困难的任务,但从未听张老讲过去打仗的经历。
5月6日,来凤县人武部给张富清送来一套定制老军装,张老激动不已。(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魏铼通讯员朱勇摄)
在建行来凤支行里,许多人知道这位离休的副行长,但都没听说过他的英雄事迹。33岁的年轻行长李甘霖却对张富清敬佩有加。
李甘霖告诉记者,去年11月,他得知张老要去武汉做白内障手术,需要植入人工晶体。他嘱咐老人:“您是离休老革命,医药费全部报销,可以选好一点的晶体,保证效果。”后来老人做完手术回来,李甘霖发现老人只选了一个最便宜的晶体。
张富清说:“我90多岁了,不能再为国家做贡献了,我听到同病房的一名农民只选了最便宜的晶体,我也选了跟他一样的,为国家节约一点是一点。”
不光张富清的同事,就连他的儿女都不知道父亲当年的功绩。自1955年到来凤工作,64年来,张富清把证书和军功章收藏在一个随身几十年的皮箱里,从未示人。
6
“我有什么资格居功自傲”
张富清是“战斗英雄”的消息传开后,来凤当地不少人感到震惊。“只知道他当过兵,没想到他是那么大的英雄。”
有人感到不解。“别人没他那么大的功劳,还整天问组织要这要那,也没见他提什么要求。”
张富清家中,有一个打满了补丁的搪瓷缸。
一面是熠熠生辉的天安门、展翅飞翔的和平鸽;一面写着:赠给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卫祖国、保卫和平。老伴孙玉兰说,这是丈夫最心爱的物件。
张富清珍藏几十年的搪瓷缸。(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魏铼通讯员朱勇摄)
从1954年起,这个搪瓷缸就是张富清生活的一部分。如今,补了又补,不能再用,张富清就把它认真保存了起来。
上世纪80年代初,张富清一家搬到现在仍居住的建行宿舍。30多年过去,楼上楼下、左邻右舍都已翻修一新,老两口的家还是老样子。
有记者问,这么英勇的事迹为什么从来不讲?张富清老人说:“这些往事,组织上已经给了我证书和勋章,我没必要再拿出来到处显摆。”
想起牺牲的战友,张富清泪流满面。(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魏铼通讯员朱勇摄)
来凤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领导在上门探望时,询问张富清老人有什么要求。他动情地说:“当年和我并肩战斗的那些战友,好多都牺牲了,还有一些整连整排牺牲的战友,他们根本没有机会提任何要求。比起他们,我今天吃的、住的已经好很多倍了。我有什么资格居功自傲,给组织找麻烦提要求呢?”
如今,张富清一家四代人有6名共产党员,后辈们都兢兢业业地工作着,子孝孙贤,这是他最欣慰的事。
虽然腿脚不便,张富清仍每天坚持下楼锻炼(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魏铼通讯员朱勇摄)
共和国成立70年
黯淡了刀光剑影
远去了鼓角铮鸣
我们却不能忘记
今天的安宁
源于多少英雄
披肝沥胆、九死一生
向老兵张富清致敬!
向为祖国默默奉献的英雄们致敬!
评论
全部评论(0)
0评论 2667天前
0评论 2667天前
0评论 2666天前
0评论 2666天前
0评论 2665天前
0评论 2667天前
0评论 2666天前
0评论 2666天前
0评论 2665天前
0评论 2662天前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