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的太阳:“朦胧的北京”其实是常态
2018-03-29 10:19:13
来源: 赵刚Andrew
0评论
从我记事起,北京就是一座灰色的城市,也算是本色吧。“朦胧的北京”其实是常态,只是不同的年代“说法儿”不同而已。家乡是北京,又爱又恨的感觉,不怕揭老底儿,其实不是故意的,就这样儿,您多担待。
清晨,北京又迎来了昏黄的天空,窗前西山青黛色的倩影被朦胧的幔帐遮盖的严严实实。一阵条件反射似的生理反应立刻集中到了咽喉,让我边咳嗽,嘴里边搜索着似曾相识的感觉——对,是一股熟悉的“土味儿”!
手机上赫然蹦出央视新闻的标题《北京PM10指数爆表,峰值一度达3000》,我立刻意识到了自己又回到了高中时的一天:
黄沙弥漫的北京朦朦胧胧的,又“下土”了,几年后才有“沙尘暴”这个专用术语来概括这种北方区见怪不怪天气类型。如今更是与国际并轨,又改称PM10了。
我领着女儿的手上幼儿园,两个人的面部被口罩全副武装,一路沙尘,在朦胧中看到了空中的奇景:太阳完全失去了温暖的色调,在尘沙的屏障中无力地露出头,发出冷冷的、蓝色的光。
“蓝色的太阳!”女儿有些兴奋地叫道,喜欢画画的她是否会放弃红太阳、转而用蓝笔勾勒阳光的线条呢?
“朦胧的北京”其实是常态,只是不同的年代“说法儿”不同而已。
早年间叫“尘土飞扬”。父母当年没有“上山下乡”,却被“发配”到房山教书。20世纪七十年代还是房山县,偶尔我会从城里爷爷奶奶家被接到房山住几天,最喜欢在当地的一个大沙堆上与父母的学生追跑打闹。房山的风沙大,而城里也是风沙滚滚,我竟以为这肆虐的风和沙都是从房山那边的大沙堆吹过来的。
后来叫“沙尘暴”,号称世界上最大面积的人工种植的森林——三北防护林——都抵挡不住。
如今又升级为“雾霾”(PM2.5)。反正这个城市一年下来,总有些时候影影绰绰,让人看不清楚。
从我记事起,北京就是一座灰色的城市,也算是本色吧。
气候使然。春天、秋天、冬天干燥、多风,压不住灰尘。只有夏天雨水多,又过于集中在盛夏的七八月份。
北京就在“400毫米等降水线”以南一点点(平均降水量也就600毫米左右),这条线从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一直到喜马拉雅山脉东部,是我国的半湿润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
地理的因素也不能忽略。北京不靠海,也没有流经市内的大河。人工开凿的昆玉河只有观赏价值,无法调节气候,没有巴黎的塞纳河、莫斯科的莫斯科河、伦敦的泰晤士河那样的“加湿器”。
而三面环山的北京,地势并不算高,平均海拔也就600米,指望西面的灵山(北京最高峰,2,000米左右),是挡不住西部黄土高原、北部蒙古高原居高临下的“风尘”的。
蔚蓝色的纯洁与晶莹之于北京并不是原本的色彩,但珍惜“朦胧”之后的清澈、通透。家乡是北京,又爱又恨的感觉,不怕揭老底儿,其实不是故意的,就这样儿,您多担待。
[责编:温仁]
评论
全部评论(0)
0评论 2648天前
0评论 2666天前
0评论 2661天前
0评论 2661天前
0评论 2661天前
0评论 2648天前
0评论 2666天前
0评论 2661天前
0评论 2661天前
0评论 2661天前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