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历史>热点>正文

蒋介石的黄埔嫡系部队从何而来?万军之源的黄埔校军与党军

2019-08-16 10:20:15

来源: 掌上风云

0评论

分享:

蒋介石的黄埔嫡系部队从何而来?万军之源的黄埔校军与党军

张雄文

1924年9月,孙中山根据苏联顾问的建议,决定以黄埔军校学生为基础,编练一支新军。对于新军的规模大小,苏联顾问加仑建议,可以先编练2个团的精兵,然后再逐步扩大。孙中山十分赞同,给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写信,交代说:“以练至一营或一团为最大单位。以一营等一团。”

他对这支完全不同以往的新军充满了憧憬:“我更要今日之军人舍去其故习而服从我之制度,斯将来及能服从我之命令,听从我指挥。”

这是蒋介石个人命运的又一次机遇。

如果他仅仅是一个“为人做嫁”、“甘为人梯”的军校校长,而非同时掌管军队实职,门下弟子们又是这支军队的骨干,那么历史上的他,或许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家而已。

但上帝再次眷顾了他。

随后,蒋介石便开始奉命组建新军第1团。这一年9月3日,他将筹备新军第1团的具体任务,交给了自己信任的军校总教官何应钦。

经过紧张的筹备,第1团于9月18日正式开始招收学兵。湘军慷慨地选送了68人到第1团,其中好几个还曾担任过军官;蒋介石的把兄弟、虎门要塞司令陈肇英,也将他组建训练的一个营(400多人)直接编入第1团。

不久,第1团又从报考黄埔军校的学生里选取了27人。

苏联援助的第一批武器运抵黄埔岛后,孙中山于10月11日写信给蒋介石,要求他将“新到之武器,当用以练一支决死之革命军”。

null

黄埔军校

对于“革命军”的兵员,他强调说:“其兵员当向广东之农团、工团,并各省坚心革命同志招集,用黄埔学生为骨干。”

他还交代蒋介石:“请转告鲍(鲍罗廷)顾问,并请他向各专门家代筹妥善计划,及招致特种兵之人才。”

10月18日,蒋介石又委派大本营参军、黄埔军校检阅委员会少将委员王懋功与军校管理处处长戴任、军校上校学科教官陆福廷等人前往上海、江苏北部、浙江东部、安徽、山东、河南等地招募士兵。

新兵陆续抵达后,蒋介石于11月11日组建了第1团第1营,9天之后,又将第1团第2营、第3营全部组建完毕。蒋介石任命何应钦为团长,王登云、缪斌先后担任团党代表。

在第1团实行党代表制,也是遵循孙中山采用苏联红军制度,进行组织和训练的结果。

第1团编为3个营。第1营营长为沈应时,党代表为胡公冕;第2营营长先后为陈继承、刘峙,党代表为茅延桢;第3营营长为王俊,党代表为蔡光举。

随后不到一个月,蒋介石又组建了新军第2团,任命王柏龄为团长,张静愚为团党代表,罗为雄、陈焯为副团长。

第2团也辖有3个营。第1营营长为顾祝同,党代表为胡公冕;第2营营长先后为林鼎祺、刘尧宸,党代表为季方;第3营营长为金佛庄,党代表先后为郑洞国、宋文彬。

新军的士兵多数由王懋功等人从江浙一带招过来。黄埔一期学生宋希濂后来回忆说:“这两个团士兵的籍贯绝大部分是河南、安徽、山东、苏北、浙江一带”。“这些新兵有些确实是当过兵的”。

新军兵员比较充实,每团1000多人,都实行“三三制”,即每团3个营,每营3个连,每连3个排。团部直属部队有特务连、侦察队、重机枪连、炮兵连、通讯连、卫生队等。

他们的武器配备也十分齐整,长短枪、轻重机枪、山炮、野炮以及各种弹药一应俱全,一部分是收缴的商团枪支,一部分来自苏联第一批军援。

新军的各级官佐都是黄埔军校师生,团长、营长等高、中级军官多由军校军事教官和学生队原有官长何应钦、沈应时等人担任,排长、副排长等下级干部多由军校毕业生担任(绝大部分为第1期)。

因此,这支部队普遍政治理论较强,军事素质也较好,的确是一支符合孙中山“舍去其故习而服从我之制度”要求的新军。

蒋介石如期完成新军的编练任务之后,按照孙中山的要求,这支新军原本应该北调韶关,参加北伐。但此时孙中山已应冯玉祥之邀前往北京,北伐之举中断。

新军随即奉命留在了军校,任务是教导毕业生练习带兵技术,成为直接受蒋介石指挥的军校附属部队,因此被称为黄埔军校“教导团”,也被称为黄埔“校军”或学生军。

教导团是按照孙中山的指令与意志建立起来的第一支名副其实的劲旅,但它的指挥权因北伐的中断,后来又因孙中山不久之后辞世,最后归属了军校校长蒋介石。

这也是蒋介石直接拥有自己军队的开始。

教导团虽然如期完成了组建任务,但毕竟时间紧迫,匆促异常,连行军锅灶都是连夜从广州临时买来。组建不久后,教导团又不得不匆忙开赴战场,开始第一次东征。

因此,新兵的训练也采取了如同军校学生教学的办法——急用先学,一切都从基本战斗技术开始,甚至一面行军一面进行野外演习,制式教练则根本没有进行。

尽管如此,教导团却有着神奇的战斗力,一战成名,成为风卷残云、摧枯拉朽的劲旅,成就了孙中山与国民党的梦想,也成就了蒋介石个人的一番基业。

它战斗力的重要来源,是仿照苏联军队设立了党代表这一全新的制度。

第一期管理部副主任陈适等人后来回忆说:“它参照‘十月革命’时苏联红军的制度,强调政治领导,团、营、连各级部队均设党代表,并赋予党代表与部队军事长官同等领导权力”。

教导团的各级党代表都由廖仲恺、周恩来在教官、学生中精心选拔,最后呈报国民党中央任命。

他们富有政治才干,工作出色,可谓百里挑一。陈适等人后来回忆说:“除团党代表1团缪斌,2团王登云外,其余营、连级党代表,多由黄埔1期毕业生中的优秀分子担任。”

其中,教官金佛庄、茅延桢,学生刘畴西、郑洞国、李奇中、章琰等多数人还是中共党员。教导团东征时,周恩来还担任了东征军政治部主任。

也就是说,中共党员实际掌握了教导团的政治领导工作。新兵多是寒门出身的工农子弟,对中共有天然的亲近情感,听到阶级教育和形势教育便很容易接受。

因此,教导团军事训练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新兵们的政治觉悟都很高。加上多数黄埔军校出身的军官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士兵们很快便能冲锋在前,奋勇搏杀。

不久后调任教导团第2团3营营长的金佛庄说:“教导团成立以来就设有各级的党代表,以为官兵政治的训练。中国军队之有党代表制度自本师始。一年来政治工作,在本师已有很大的成效。”

他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看出来:

    一、每次战争,官兵都明白作战意义和自己所处的地位与任务。

    二、历次战争,官兵非常奋勇,因为他们甘为主义而死,义无反顾。所以本师作战往往能以少胜多。就是所谓革命军人,是以一当百的。

三、纪律谨严,对于人民非常亲爱,能确切与人民合作。

党代表制度不仅让士兵们视死如归,敢于赴汤蹈火,而且对教导团的最高军事长官蒋介石以及各级军事官佐的言行举措都予以监督,保证了军队的党化。

这一制度的存在,对蒋介石的军权无疑予以了极大的限制,他的“黄埔系”还仅仅处于萌芽状态。这也是他后来极力主张废除这一制度并最终成功的原因之一。

教导团也是蒋介石统领的第一支军队(以前干得最多的是替别人“打工”的参谋长),因此,他对教导团也抓得很紧,可谓费尽心思。

廖仲恺掌握了政治官佐的任命,蒋介石能控制的便是军事官佐。他早已未雨绸缪,军校教官和毕业生中有一批他物色并“交心”的人。这时候,蒋介石便将他们全部安排在连长以上的军事主官位置上。

这些人被分为三个层次安排:

一、最信任、倚重的何应钦、王柏龄分别担任第1和第2团团长;

二、军校教官钱大钧、刘峙、顾祝同、沈应时、蒋鼎文、刘尧宸、王俊担任营长;陈诚、郭俊等人担任副营长、连长。

三、军校第一期毕业生,多数担任副连长、排长、副排长、特务长等职。

每个星期六下午1时,蒋介石差不多都要在校长办公厅召集会议,与会者是教导团营长以上军官。

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研究教导团一周以来的训练经过,学、术科的实施程度,教育管理状况以及卫生状态等事宜,并确定下一周的学术课程及应办事件。

蒋介石也十分重视军队纪律。“对于军纪、风纪,尤应随时讨论。”

黄埔军校教导团组建以后,在第一次东征中所向披靡,打出了黄埔军校的军威,力量也随之逐步扩大。

1925年4月13日,军校党代表廖仲恺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77次会议上提议:“请以陆军军官学校教导第一二两团成立党军第1旅,任第1团团长何应钦兼充旅长,沈应时为第2团团长,全旅归校长蒋中正节制调遣。”

他的提议随即获得通过,教导团正式更名为(国民党)党军,编制为一个旅。4月14日,廖仲恺被任命为党军党代表。

黄埔校军之所以被称为“党军”,是因为它是以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为宗旨、以国民革命目标为己任、以国民党党纪为军纪,完全置于国民党的领导与监督之下。

同时,军中建立了党代表制。“凡军队一举一动,都受党代表的指导与监督。换句话说,就是受党的指导与监督,因为这军队是完全党化的军队,所以叫做“党军”。

一周后,廖仲恺又提议组建党军第3团,也获得了通过。蒋介石任命钱大钧为第3团团长,蔡熙盛、沈良任为副团长,王俊任为第1营营长,郭俊为第2营营长。

5月12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任命蒋介石为党军司令官,体现了继孙中山之后的国民党中央文官集团,对自己的枪杆子和蒋介石本人的倚重。

不久,蒋介石组建了党军司令部,内设参谋处、副官处、军需处、军械处、交通处、军法处、秘书处。

他还任命王俊为党军第1旅参谋长,刘秉粹为第1团团长,顾祝同兼代第2团参谋长,刘峙为第1团副团长,刘尧宸为第2团副团长,詹忠言为第1团第1营营长,倪弼为第1团第2营代理营长。

这些军事官佐与其他人一样,依然是清一色的黄埔军校教官和学生。

1925年6月,蒋介石率党军从东江前线回师广州,平定了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的叛乱。

随后,党军奉命扩编为一个师,即党军第1师。蒋介石任命何应钦为第1师师长。

null

何应钦

党军第4、第5团及炮兵、宪兵两营也随之相继成立。刘尧宸为第4团团长,蒋鼎文为第5团团长。不久,教导第4、第5团被编为党军第2师,王懋功为师长。

这就是说,国民党的党军开始有了两个师。1925年7月8日,黄埔党军又奉命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军,蒋介石担任军长。

有了枪杆子,最直接的受益者是蒋介石。

他不再是一个纯粹吃粉笔灰的军校校长。当初筹办军校之时,他还因不甘“专心办学,不问军事政治”撂过担子,如今也不存在这一担心了,他在国民党内说话开始举足轻重。

蒋介石与他的黄埔嫡系部队与“黄埔系”将领,也就在这一次次迅速的扩编中,逐渐羽翼丰满起来。(选自《蒋介石的枪杆子——从黄埔军校到黄埔系》,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作者张雄文

[责编:温仁]

评论

0评论
  • 用户名

全部评论(0)

    该文章暂时没有被评论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