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的王爷:南北朝皇族频频出现的自相残杀事件,原因何在?
2019-09-18 17:26:34
来源: 有历史
0评论
南朝刘宋流传过一个凄惨的童谣:“遥望建康城,小江逆流萦,前见子杀父,后见弟杀兄。”短短四句话,引出南朝惨不忍睹的一次事变:元凶弑逆事件。
元凶弑逆指的是宋文帝刘义隆的太子刘劭发动兵变,杀死父亲夺取皇位的事件。
南北朝时代皇权更替,常常发生宗室王武力夺位的惨案,特别是年长的宗王经常对在位的皇帝发起强有力的挑战,一旦挑战成果,必然带来惨无人道的肉体消灭。
在习惯性的论调中,大多以皇帝年幼而弱、宗王年长而强来归结,事实上这只是最为浅表的一个原因。宗王比皇帝年长的所在多有,但为何偏偏南北朝屡屡发生这种惨事,有些甚至是前后脚发生的,为什么不提前预防呢?
这个问题,就要具体结合南北朝的社会形势来看了。
一、政权体制不稳定是重要原因
南朝第一波宗王夺权,发生在刘宋王朝。刘宋王朝皇族子孙被自家人杀死者,居宋齐梁陈四朝之冠。
据清朝人汪中《补宋书宗室世系表序》称,刘宋皇族男性成员129人,仅有8人善终,余121人都死于非命,其中80人死于宗室自相残杀。
这个数字实在过于骇人。
宗室在中古之前,本是巩固皇权的有力屏障。为何却成为自相残杀的对象呢,而且宋朝宗室自相残杀实在超出了常理,已经远非政治消灭所能解释。
究其根由,还要从政权体制上去窥其一二。
宋武帝刘裕
宗室相杀,特别是年长的宗室王对年幼皇帝的挑战,以及宗室旁支对嫡系子孙的杀戮,前提是宗室拥有强大的武力。那么,宋齐梁陈诸朝,为何不吸取西晋的教训,仍然给宗室王那么大的权力呢?
刘宋立国后,非常注意汲取东晋的教训。东晋是士族共掌天下,司马氏皇族几乎成了虚君。宋武帝刘裕痛心于荆扬两个大州,在东晋时一直被士族控制,于是定下规矩,这两个大州必须由宗室子弟依次出任,以避免实力强大的宰臣依靠这两个州作乱。
刘宋确实解决了大族霸占方镇的问题,但与此同时,刘宋王朝接连出现强有力的宗室王,一旦皇位的接替出现问题,他们就摇身一变,从王朝的保卫者,变身皇权的竞争者。
宋文帝刘义隆被太子刘劭刺杀,刘劭继承帝位,如果是体制完善的朝代,这种只牵涉上层的政变,并不会波及全国政局。但很不幸,刘宋王朝将地方大权过多地分给宗王,让他们拥有了干涉中枢政局的能力。宋文帝的第三子武陵王刘骏,立即发动他掌管的江州兵马,起兵讨伐刘劭,最终取得了帝位争夺战的胜利。
刘骏即位后将太子刘劭、刘劭的同谋刘浚(文帝次子)全部处死,并将他们的儿子也全部杀光。
这是刘宋内部的第一次大屠杀,这次屠杀也开创了刘氏宗族自相残杀的惯例:只要政治上一得手,政治对手就要全家杀光一个不留。
刘宋宗室自相残杀,不止因为宗室权力过大,混乱的继承体制也是一大诱因。
刘宋的皇位继承从第二代就开始混乱。
宋武帝刘裕死后,长子刘义符即位,但因为义符无德,被辅政大臣废杀。刘义符无子,按次序应当立武帝的二儿子刘义真,可这位二皇子也是个废物,辅政大臣们怕再弄上来一位混蛋天子,便提前把刘义真杀掉,而迎立武帝的三儿子刘义隆即位。
问题随之而来,虽然义符、义真都因为失德被杀,但看起来皇位继承成了兄终弟及。
宋文帝刘义隆晚年,太子刘劭、次子刘浚发动政变弑父抢班夺权,老三刘骏夺位,又成了事实上的兄终弟及。
所以,到了刘骏去世,他的儿子前废帝刘子业即位。刘骏的弟弟湘东王刘彧也玩了一出兄终弟及,把侄子推翻自己当了皇帝。
然而问题又来了,刘子业被废,按照兄终弟及原则,他的弟弟也有权继承皇位。于是乎刘子业的三弟晋安王刘子勋也发动战争,与宋明帝刘彧展开混战,企图夺回皇位。
宋明帝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消灭刘子勋,他不由得后怕,如果继续纵容兄终弟及这种继承办法,那么,他的叔叔们可以起兵夺位,因为这是继承父亲文帝的位;他自己的兄弟们也可以起兵,继承孝武帝刘骏的位;前废帝刘子业的弟弟们也能起兵,像刘子勋一样打一场。
这就太可怕了。
在宋明帝之前,宗室自相残杀还有一定限度,还只是杀最直接的反抗者,谁不服灭谁。但到了宋明帝这里,几乎全体宗室子弟,都成了潜在的敌手。
怎么办?全杀。宋明帝把自己的弟弟、孝武帝的儿子们全部杀光,不给他们任何兄终弟及的机会。
这么杀来杀去,宗室王爷们互相防范,其实都没抓住问题的根源。如果把真正的注意力放在健全政权体制,以制度制衡宗室王的权力,并把父子相继的嫡长子继承制坚定地巩固下来,那么何来这些自相残杀的悲剧。
二、家族缺乏底蕴也是关键因素
北朝北周宇文氏也屡屡闹出宗室相残的悲剧。
北周太祖宇文泰临终前,遗命侄子宇文护辅政。宇文护辅佐宇文泰年仅16岁的嫡长子宇文觉即位,但他不肯交出辅政权,接连与孝闵帝宇文觉、明帝宇文毓发生矛盾,宇文护先废杀宇文觉,扶立了宇文毓,之后嫌宇文毓不听话又将其毒,扶立宇文泰第四子宇文邕即位。
宇文邕即周武帝,他隐忍不发,当了十几年傀儡皇帝,后来趁宇文护麻痹,设计刺杀了他。
周武帝去世后,他的儿子周宣帝忌惮几位年长的叔父,于是剥夺了叔父们的兵权,并把年龄最长、威名最盛的齐王宇文宪诛杀。
周武帝
北周自宇文觉称帝到周亡,一共只有短短25年,经历了两代、五帝,几乎每位皇帝上位都伴随着腥风血雨。
我们先不说原因。再看一下北周的宿敌北齐帝国。
北齐宗王的力量比北周更大,掀起的政变也更惨烈。北齐神武帝高欢去世后,其子高澄在篡夺东魏皇权即将成功的前夕,突然死于一场刺杀。有人怀疑这是高澄的弟弟高洋暗中策划,但并没有实锤。
高洋即位后对弟弟们很不放心,杀了两个弟弟。高洋死后其子高殷即位,高洋的弟弟常山王高演发动宫廷政变,将高殷废黜后毒死。高演当了一年多皇帝就重病不治,临终前命弟弟长广王高湛即位,并哀求弟弟不要杀自己的儿子高百年。身为皇帝,竟不能保护自己的儿子,反倒要向宗王求情,这也是相当少见了。
高湛是为武成帝,他即位后展开了疯狂的屠杀,不仅食言而肥杀了高百年,还杀了包括兄弟、侄子、疏属宗室在内的十几名宗室子弟。高湛兄弟十五人,最后杀得只剩高湛和第十一弟高湝。儿子辈更不十不存一。
周齐两国之所以发生如此频繁的高烈度政变,更多的原因在于家族底蕴。
宇文氏和高氏都是北魏末年代北武人出身,家族崛起和组建政权,全靠武力征伐,因为极其尚武,对文化教育非常漠视。周齐的君主固然都很有血性,但大部分都缺乏管教,不论文化修养还是道德品行,都没有人君之范。
高澄年纪轻轻就和父亲的小妾乱伦,个性也偏于残暴。长弟高洋身为北齐开国君主,心理状态却十分糟糕,他喜欢残杀,一言不合就动手杀人,晚年沉溺饮酒,出现了严重的精神分裂,发起疯来来亲生母亲都打。这样一个精神都不正常的皇帝,自然对继承人和宗王的矛盾没有留心,也不会去处理。高湛性格懦弱,但比几个哥哥更加残忍毒辣,死在他手下的宗室子弟也最多。
宇文氏家族教育也没强多少。宇文泰早年耽于战争,整日戎马倥偬,及至生下儿子已经三十来岁,他无暇照看儿子,更遑论给儿子们言传身教什么。给儿子选的傅保之臣,也多是武臣挂名,不像传统汉人王朝选的都是硕德鸿儒,因而儿子们成长起来都缺乏必要的政治智慧。
宇文觉忿于宇文护执政,想制造宫廷政变刺杀宇文护,但却不知遮掩,公然在宫中训练武士,并且高调地与心腹们策划事变,结果被宇文护轻而易举地逆袭。
周武帝对儿子也管教乏力,他的两个儿子太子宇文赟、汉王宇文赞,都是酒色逸乐之徒,武帝平时没时间管,等到他们长大成人不成器,武帝只会愤怒地打骂,但是这样显然是无济于事的。
周宣帝宇文赟之所以敢在国家形势不稳时擅杀大臣,剪除宗王,正是由于政治历练不够、缺乏自信。
三、社会形势更喜欢强势君主
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朝,也不声不响地发生了几次宗王逆袭事件。但个中性质,却与前述几个朝代有异。
陈朝皇位更迭了3次,也一次不拉地发生了3次政变。
第一次,陈武帝陈霸先去世,因为没有太子,继位之事发生了波折。陈武帝仅存的儿子衡阳王陈昌被北周俘虏,人还在长安。最年长的下一代,是陈武帝的侄儿临川王陈蒨,陈武帝之妻章皇后不愿把皇位拱手让人,想等陈昌回来再说。陈蒨名不正言不顺,不敢强行上位。
就在大臣们犹豫不决之时,大将侯安都挺身而出,强行推戴陈蒨为主,并强迫章皇后下令交玺。皇位就这样从大行皇帝手中,交给了没有储君地位的亲王。
后来北周为了搅乱陈朝,把陈昌送还南陈。陈文帝陈蒨自知名位不正,假称要逊位养老,把江山奉还给陈昌。但人既为主,谁还愿辞去帝位。陈文帝授意大将侯安都,在迎接陈昌过江时故意把座船凿沉,把陈昌淹死在长江中。
这次暗杀事件终究遮盖不住,世人虽不明说,却也给陈朝的皇位继承带来了极坏影响。
第二次政变,发生在陈文帝死后。陈文帝死,18岁的太子陈伯宗继位。陈伯宗忌惮叔父安成王陈顼,屡次下诏剥夺陈顼的权力。陈顼本就对皇位觊觎久之,他见陈伯宗主动撩拨,于是反客为主,联络毛喜等诸老臣发动政变,废黜伯宗,自己夺了皇位。
第三次政变显得稍有离奇,发生于陈后主即位之时。陈宣帝去世,太子陈叔宝在灵前继位。然而陈叔宝的长弟陈叔陵不服,也想如法炮制,像父亲一样发动政变。他先是在灵前用切药的刀砍陈叔宝,当场把陈叔宝砍得晕死过去。
稍后,他又跑出宫,聚集自己的亲兵千余人,企图进攻皇宫。偏偏在这个时候,又是大臣出来干涉。陈朝大将萧摩诃率兵平乱,将陈叔陵当场杀死。一场风波就此敉平。
陈朝这三次继位风波,一个鲜明特点是大臣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特别是第一次和第三次,武将的决心和作用反倒比当事的皇位继承人更重要。
什么原因呢?
陈朝的将相群体其实都是中人之资,并没有什么权力野心。之所以一而再再二三地参与到皇位之争,与陈朝的形势其实有很大关系。
陈朝在南北三国中国力、疆域都是最弱一方,陈朝国防线退至长江一线,天堑与北朝共之,国势危如累卵,这样的形势之下,必须有强有力的年长君主,才能团结带领陈朝军民度过危机。
以陈文帝继位为例,如果按照章皇后的意思,等陈昌回归后再继位。国不可一日无君,如果陈昌迟迟不回来怎么办?
而且陈朝内部尚不稳定,让一个曾经陷于敌手的俘虏回来当皇帝,有何威信可言?而临川王陈蒨常年跟随武帝作战,在开国之战中立过大功,虽然没有太子之名,但陈武帝实际上已经把他当作储君,经常让他担负留守大本营的重任。所以舍陈昌立陈蒨,实在是形格势禁、人心所归。
评论
全部评论(0)
0评论 2660天前
0评论 2660天前
0评论 2642天前
0评论 2660天前
0评论 2660天前
0评论 2660天前
0评论 2660天前
0评论 2642天前
0评论 2660天前
0评论 2660天前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