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发现,无论是假期生活还是日常工作,饭局,早已经成为每一个中国人无法避免的社交活动。
结婚有饭局,升学有饭局,赔礼有饭局,办事有饭局,过节有饭局,开会有饭局,开业有饭局……
图
对中国人来说,无论正事、闲事,自始至终都离不开一顿饭,“中国式的饭局文化”,也就成为每一个人的终身课题。
所谓人脉,圈子,社会关系,资源,友谊,生意,都绕不开饭局,毫不夸张地说,饭局已然成为很多人心中理想的公关秘籍和职场通行证。
电视剧《欢乐颂》里有一个片段。樊胜美的小老板男友王柏川某晚应酬,喝到不省人事在路边催吐,恰巧让安迪和曲筱绡看见。看到为了创业如此拼命的王柏川,安迪第二天中午就特意叫王柏川跟她的朋友一起吃午饭。
这顿午饭的目的可不是看王柏川辛苦想让他吃点好的,而是借此给了王柏川直接接触当地龙头企业包氏集团小包总的机会。
一顿饭下来,王柏川便为自己的小公司争取到了一笔大合作。
可见,饭局饭局,重点不在“饭”,而在“局”,一场饭局,笨的人吃的是饭,聪明人吃的是机会。
当然,光明白这个道理还远远不够。一场饭局,推杯换盏,看似轻松简单的场景,里面的水却很深。这个“局”,是给你“吃出机会”还是“吃出噩运”,还得看你的道行够不够深。
光是饭局上的人员构成,就有很大讲究。某期《圆桌派》讨论到饭局,以工作局为例剖析了餐桌上不同的人不同的“身份”:
请客的核心人物叫“局主”;又能喝酒,又会搞气氛的叫“局托”;局托的局托,负责补漏周全的叫“局精”;最后买单叫“局奴”。大家各司其职,表面上是相聚吃饭,实际上是社交战场。
饭局上的每一口酒,都有讲究。马云善于“以酒识人”,他曾说:
“不会喝酒又爱逞能,三杯下肚烂醉如泥丑态百出的人,不用;能喝却装作不会喝,千万百计唆使别人喝酒的人,阴险狡诈之徒,不用;会喝酒,却有分寸,对别人不劝酒的人,可委以重任。”
饭局上你的一举一动,都能决定你未来的运势。
图
因此,饭局这件事,要么不参加,要参加就得带着脑子,懂点饭局上的技巧。饭局的高手,能对氛围、说话时机把握得恰到好处,懂得如何投其所好,把想说的事拐着弯谈,话里藏锋,步步为营,在嘻嘻哈哈间把对方摸清楚。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