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酒业>酒咖>正文

【凰家酒咖】争鸣:扬酒之利,避酒之害

2018-02-02 16:40:07

来源: 凤凰网酒业

0评论

分享:

做任何事情,都应掌握一个度,否则过犹不及。正如孔子所说,“唯酒无量不及乱”,饮酒要自我控制,适量而不为乱,乱就是失去常态,乱则影响健康。消费者在酒精度与酒种上存在选择倾向吗?酒精度数高的酒一定是好酒吗?中国酒业协会副秘书长宋书玉先生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教授做客“凰家酒咖”,与凤凰网酒业频道主编论道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的“理性饮酒”。

宋书玉简介

中国酿酒大师、中国酒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马冠生简介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教授,中国科协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

以下为论道实录:

程万松:首先我们要欢迎公共营养学家马冠生老师,还有中国酒业协会的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宋书玉先生。

高度酒有更好的口感和品质这是误区

程万松:马教授,中国既是一个酒类消费大国,同样也是生产大国。之前谈到有许多进口酒来到中国,咱们有没有做一个关于消费者在产品认知上品牌与理性饮酒有关联的研究呢?

马冠生: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没有跟具体的品牌挂起钩来。 

程万松:与酒种之间呢?

马冠生:原来我们做过儿童青少年的调查,儿童青少年存在一些饮酒的情况。关于成年人饮酒调查我们没有具体到更偏爱哪个品牌,只是对饮酒量与频率有相关调查,从整体情况来看,32.8%的人存在饮酒状况。其中男性占了52%,女性相对偏低,所以从性别来看饮酒行为至今存在明显差别。

从饮酒量来看,男性要多于女性,我们谈饮酒与健康的关系,这里面存在一个说法叫有害饮酒,《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如果在最近一个月以内,男性饮酒某一次饮酒量超过60克,女性超过40克,这就属于有害饮酒,按比例来说男性女性之间还是有差别的,男性10%,女性2%。饮酒在性别方面呈现出明显差异,这也跟社会行为有关,有些少数民族女性是禁止饮酒的,所以在男性在过量饮酒中占比比较高。

程万松:根据酒民的饮酒行为,“饮酒量标准”没办法在中国做出有效的指导。您也做过大量的样板调查,根据中国消费者的认知,大家在意的是酒精摄入量,在酒度与酒种上存在明显的选择吗?

马冠生:有些人群是经常喝酒的,存在辨别品牌的能力,有人愿意喝高度酒,因为高度酒口感上会好一些,当然不同的消费者对不同的品牌也有偏好,有的喜欢浆香型,有的喜欢清香型。

宋书玉:马老师我们即将在上海办一个国际酒交会,您刚才谈的这个我注意到,这个在很多消费者中是存在认知误区的,我们到时在会场会设有一个“闻酒”的环节,做一个对酒的科普与宣传的话题,我想请教你一下,你是不是认为高度酒就是好酒?喝酒的时候就应该喝高度酒呢?

马冠生:我想应该是口感问题。

宋书玉:口感是一方面,其实有很多优质的低度酒我建议马老师接触一下,以白酒为例,现在产品的酒精度呈下降的趋势,我认为这是消费者对理性饮酒认知的提升。从现在的技术来讲很多低度白酒,做到了低而不淡,它的香气和口感保持了高度酒的特色,这类优质白酒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好的发展。很多消费者的认知形成了固有的观念,认为只有喝高度酒才是喝酒,只有高度酒才有更好的口感和更好的品质,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马冠生:或许这是消费者饮酒的一个习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大家,喝酒尽量选择酒精含量低的,或许有些时候是属于被动选择,如果你有选择主动权的话,从健康角度来讲,还是要选择低度酒,或者是中度酒精含量的酒。

程万松:我认为低度酒的进步和发展与行业的科研水平是息息相关的,以前科研水平不高的时候,完全靠人的舌头去勾调,我们没有这个技术,现在随着科技技术越来越发达,我们可以通过工艺来实现低而不淡,消费者简单地理解就是白酒加了浆,形成了严重误区,大家认为还是高度酒得纯洁度更高一点。

酒类行业需要科研成果支持

程万松:中国与世界的融合度越来越高,过去的社交活动大多是在国内,未来更多的社交活动可能是面向国外,外国的法律、生活习惯以及各方面的原因,他们已经形成了消费低度酒的习惯,中国应大力发展中低度酒,这符合国际化的趋势。

我了解到,中国酿酒行业一直在反思一个问题,是销售断层的问题,如果我们的酒还是按照老的方法,老的观念推广酒文化,可能会面临消费者断层这个危机,马老师在做这方面样板调查的时候,年轻人的实际表现是怎样的?

马冠生:关于对酒业的这种影响,包括食品和其他行业都是一样的,消费者行为在不断地变化,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回顾一下近二三十年的变化,可以得知我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从饮酒行为方面来说肯定也是有变化的。40岁以上的人群选择白酒的多一些,年轻人更多的选择葡萄酒和啤酒。至于如何宣传传统的白酒文化,像宋秘书长说的,从健康的角度来开发低度酒,或者其他风味的酒,像黄酒,我们的研究和投入实际上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这种科研方面的投入,这需要国家、企业,包括行业和媒体共同的贡献,深入地了解,找出一些证据来说明到底对我们的健康有没有影响,是好的影响,或者有害影响。如果是好的,那么是哪些物质在发挥它的作用,我们又应该如何规避有害健康的方面,如何更多地开发、利用、促进这些有益健康的因素,这是我们今后应该共同努力的方向。

中国传统酒种应有文化和品质自信

程万松:究竟是酒,还是保健品,这也是我们需要反思饮酒与健康间的关系。我再请教一下宋秘书长,刚才谈到了年轻人消费认知的问题,我们从理性饮酒延伸出来的低度酒也好,或者是发酵酒跟蒸馏酒之间的消费配比也好,未来中国酿酒行业在品牌宣传方面会更侧重于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

第二个问题,我们在面对年轻的消费群体崛起的过程中,是应和他们偏向于国际化甚至是西方的酒文化呢?还是坚持中国的传统酒文化?

宋书玉:其实,我们的“协会技术创业联盟”和“酒与社会促进联盟”,倡导两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从创新方面来讲,拿白酒为例,包括黄酒,要把我们的风味和个性要做到极致,同时,我们要赋予传统酒中更多的健康活性物质,同时在酒文化和理性饮酒的教育上我们也是双向的。

第一个,无论是什么酒,它都是含酒精的饮料,要树立理性饮酒的观念,只有适量饮酒才能是健康的。

第二个,我们要倡导研究精神,就刚才马老师讲的,“研究”是属于中国的健康饮酒行为和科学的正确的饮酒态度的根基,或者叫支撑。今后中国人的特点和我们的饮酒文化倡导,仔细研究这些东西,做到双向并举。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饮酒知识,同时要倡导健康的饮酒行为,这都是我们在整个践行过程中的工作。

说到这里,刚才马老师提到不同年龄对饮酒的态度也好,我觉得最为核心的是,未来应该是任重道远的,我们要在全社会倡导健康文明的饮酒新风尚。刚才提到社会上有很多不健康的这种饮酒行为造成了一些危害,或者是在我们社会交往当中因为不健康的饮酒文化造成了我们一些负担,这些使我们需要摒弃的,我们要创新中国酒的新文化。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类型的酒的都有自己的领域,各个酒种我觉得应该百舸争流,谁在这个板块做得好的可能未来就能引起更多的消费者。

相聚是为了分享,举杯是为了表达

宋书玉:马老师刚刚提到40岁以上的人偏爱喝白酒,首先,因为中国人文化认同和口味的认同所以选择白酒,但是往往是因为白酒的酒精含量相对比较高,更多可能是过量饮酒的负面东西也源于白酒。所以说现在年轻一代消费群体更多的选择其他酒种,通过近年来的发展我觉得中国的传统的酒种上,我们要有我们的文化自信,要有我们的品质自信,但是光有自信还不够,还要研究和倡导符合现代人的生活,尤其是“十九大”倡导符合人们美好生活向往的饮酒的文化,这点非常重要,如果大家非常愉快的相聚在一起,理性的举杯和干杯,大家传递友情,表达情感,沟通人际关系,这种健康饮酒为目的,我们的饮酒文化和饮酒风尚上有新的气象的话,再加上各个酒种自己独特的魅力,我觉得未来发展状态应当呈现出百花齐放状态的,酒与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到良好的互动,不再把饮酒作为负担和压力的时候,我觉得这是所向往的一种饮酒风尚。

马冠生:我特别同意宋秘书长刚才所说的,喝酒本身是一种行为,但是我们围绕着行为需要营造一个理性饮酒的文化,饮酒的文化,饮酒的传承。西方有些喝酒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他们干杯次数比较多,选择的酒大多数是低度的,但是也有一些行为是不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他们喝白酒基本上一饮而尽,没有其他的食物来佐酒。我们基本上喝酒都是要吃点东西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酒精对我们消化系统的影响。

宋书玉:其实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里规定了饮酒的克数,如果采用更科学,更细致的分析,饮酒的时间和饮酒过程中佐餐的选择其实是有非常大影响的。其实我们更喜欢边吃边喝,饮酒时间比较长,即便超过我们《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目标,它也是健康的饮酒行为。我们现在倡导健康的饮酒方式,包括西方有些东西值得我们借鉴,刚刚马老师说得非常好。

其实,在中国以我们传统的酒文化来讲有很多优秀的东西要传承的,在酒桌上仪式感、场景感和参与感,目前来讲我们打造中国酒的创新消费文化,我们提炼的核心是什么呢?“相聚是为了分享,举杯是为了表达”,干不干杯并不重要,我们为什么来相聚,为什么要欢聚一堂饮酒,是为了分享生活,分享感悟,分享喜悦,我们为什么要举杯?举杯是为了传情,是为了表达,而不是说非得把这杯酒喝干净,所以把这种文化的聚焦放到我们的相聚,聚焦到我们的表达上,我觉得增加中国人在酒类消费这个环节的仪式、场景和每个参与者的参与感,是陶冶情操和愉悦心情的,我觉得这就是非常好得文化创新。

程万松:中国酒文化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酒是用来合欢的,全世界都有这个概念,但是中国为了合欢有一系列的仪式和游戏,把气氛搞得很热烈。“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像兰亭序那样,大家喝得晕晕乎乎的,每个人作诗,作书法,于是乎就诞生了很多优秀作品。咱们国家的酒是讲究温着喝的,避免了对脾胃的刺激,这方面跟西方也是不一样的。刚才宋秘书长说,我们最终要形成一个有中国特色的酒文化,以幸福和快乐为目的进行百花齐放,百舸争流,马教授从专业的角度也说了,我们一定是要建立在大量地、客观地、真实地样板研究基础之上,提高科学性的探究,既要有经验性、情感性的东西,更要有理性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

非常感谢两位老师,今天话题其实意犹未尽,希望我们以后有机会继续探讨。

[责编:温仁]

评论

0评论
  • 用户名

全部评论(0)

    该文章暂时没有被评论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