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酒业>诗酒鉴赏>正文

今日又重阳,举杯觅乡愁

2018-01-23 14:56:02

来源: 凤凰网酒业

0评论

分享:

重阳,即重九节,也是中国传统的尊老敬老爱老的节日。在今天,这不过是有着文化印记的一天,但在古代却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日子。秋实入仓廪,天气由凉爽转入冰冷,北风萧瑟,万木落叶,大雁南飞,天地处处肃杀,悲悯于万里霜天下,各类生命趋于沉寂。而在当时,医学尚不发达,人类对生命科学的认知有限,人们对绝大多数生老病死无可奈何。于是在深秋的重阳这一天,人们纷纷邀约亲朋好友,或遍插茱萸,登高望远;或饮酒祛寒,祈求健康。于是迁客骚人览物赋诗,留下了大量以重阳为题材的诗。初唐诗人王勃的《蜀中九日》就是其中一首。

九月九日望乡台,

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

鸿雁那从北地来。

重阳节这天,古代人都会与全家人一起登高,希望能躲避灾害,因此,这一天又往往承载着沉甸甸的乡愁。而恰在这一天,诗人王勃在四川的玄武山为朋友饯行。他心生感慨,把玄武山称作“望乡台”,而把饯行的宴席称作他席,本该与亲人团聚登高的日子,却在他乡为客人送行,个中苦愁难以言喻。就是这样一个透心悲凉的时刻,鸿雁正从北方往南飞来,又平添了几分悲愁,使本来已经饱受蜀中之苦的他,更加怀念他的故乡山西。

这首诗应为王勃被贬蜀地时所作。初唐诗人素有神童之称,六岁就能赋诗,九岁就能指出颜师古注《汉书》的诸多错误之处,十岁饱览六经,十四岁以前已经遍晓儒学、医学等领域的经典。与当时的求仕之人一样,王勃一方面走“终南捷径”,以诗文名动天下,并请当时名流向皇帝献诗赋文章,唐高宗读了他的文章,连连惊叹他是“我大唐奇才”;另一方面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一般人两条路走通一条已经难得,而他两条路却都走的极为顺畅,不到20岁就做了官,成为当时最年轻的朝廷命官。

然而可惜不久,他却因为一篇《檄英王鸡文》惹唐高宗生气。当时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时任沛王府修撰的王勃为了给沛王助兴,就写了这篇文章。不料唐高宗知道后很生气,说二王斗鸡这样玩物丧志的事情,你不劝谏,反而以“檄文”这样严肃的文体极尽戏谑之能事。算起来,这不过是王勃恃才傲物的一篇弄臣之作而已,但在唐高宗看来,却有挑拨皇子之间关系的嫌疑。于是王勃被逐出沛王府,流落到了蜀地。

尽管他因为个人遭际,然而诗歌中却难掩盛唐的气象,悲而不悯。诗圣杜甫与之相比,其写秋天的诗歌则又悲又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尽管诗歌的意境更加雄浑壮阔,但盛唐的气象已经消散了许多。

当下正逢盛世,中华民族将再一次迎来民族复兴的伟大时刻,时间的坐标与王勃这首《蜀中九日》的创作时间同为国运蒸蒸日上的上升期,社会、经济、文化、民生高速发展,人口流动量大,于是乡愁成为人们此时的心灵主题。所不同的是,今天的我们有发达的交通、通讯技术,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与亲人互诉衷肠,但这乡愁的心境,却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认同,酿进了中华文明这杯浩瀚七千年的老酒里。

[责编:温仁]


评论

0评论
  • 用户名

全部评论(0)

    该文章暂时没有被评论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