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酒业>理性饮酒>正文

理性饮酒 健康饮酒|少年不识“酒”滋味

2018-03-02 15:44:23

来源: 中国酒业协会CADA

0评论

分享:

从一名14岁少女饮酒身亡说起

事件:与同学“拼酒”,少女溘然离世

据新华网报道,2014年12月5日下午放学后,在云南省某职业学院读书的几名男生想比一比酒量,就打算约同学去学校附近的后山山顶“拼酒”。

之后,3名男生背着书包,步行2公里左右,前往离学校最近的一家小超市,买了一桶两三公斤的老白干和一瓶其他牌子的白酒后,返回学校。为躲避学校保安耳目,几名学生将酒装在书包里,并叫上事先约好的小杨等人。

一行12人随后来到学校附近的后山山顶,一边喝酒一边玩扑克。“期间,小杨喝了两纸杯白酒。”事后,该校学生处处长梁小飞告诉媒体。

当晚8时许,眼看着一桶老白干下去了一大半,六七人喝得酩酊大醉,一行人互相搀扶着回到宿舍。“小杨此时已经醉得不省人事,舍友见她情况严重,马上拨打120急救电话,并通知学校老师和小杨父母。”梁小飞说,但因学校地处偏僻,120急救车没能马上赶到,“我们就叫了一辆私家车,将小杨和其他醉酒的5名女生送到医院。”

遗憾的是,经抢救无效,小杨身亡。另外5名女生经过输液治疗,目前已恢复上课。

据梁小飞说,该校平日里就“坚决禁止”学生饮酒。学校宿舍里还贴着有关禁酒的规定。“平日,老师也会交代不许饮酒,如果发现,第一次批评教育,之后如果屡教不改,我们会通知家长来,实在不行,只能开除。”

“他们看着像20岁左右,根本不像未成年人。”在小杨的同学买酒的小超市里,收银员如此解释其将酒卖给未成年人的行为。

反思:未成年人饮酒现象为何“禁而不止”?

未成年人饮酒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美国早在1915年就立法规定“禁向未成年人售酒”,日本是在1955年把这个规定纳入法律条文之中的,而素以“善饮”闻名的俄罗斯则在2012年通过一项修订法案,其中规定对向儿童出售酒精的个人,罚款金额提高到原来的10倍。

在我国,目前尚未有禁止未成年人饮酒的专门法律,饮酒的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不会承担任何法律法规的处罚措施,绝大部分人也没有意识到未成年人饮酒应当受到法律的惩罚。虽然我国没有禁止未成年人饮酒的专门法律,但不管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还是商务部出台的《酒类流通管理办法》,以及各地《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中都有“禁止向未成年人售酒”的条款。换言之,即使未成年人进入商店、超市或者酒吧等场所消费,这些场所经营者也不能向未成年人提供酒精饮料。但是,很遗憾,这一条款的社会执行力,基本上等于零。笔者发现,未成年人很容易在商店、超市、酒吧里购买和消费酒精饮料,一些不良商家为了经济利益更是乐于向未成年人出售酒精饮料,甚至诱导、劝导未成年人多饮酒。事实上,不向未成年人售酒目前只限于守德商家的自律行为,面对不严格遵守法律的商家则缺乏足够的制约力,导致“禁售”规定形同虚设。

建议:言传身教,让孩子远离酒的诱惑

未成年人缺乏社会认知能力,对酒精饮料所产生的副作用缺乏全面的了解,在行为失控的情况下,很容易给自己和社会带来危害。因此,向未成年人“禁酒”意义重大。

不过,法律不是万能的。向未成年人“禁酒”,我们也不能完全把希望托付给法律。要让未成年人远离酒的诱惑,我们还需要通过教育的手段,防患于未然。

家庭是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第一道关口。而在现实中,不少家长经常在未成年人面前饮酒,认为“酒能助兴”、“无酒不成席”,更有甚者还鼓励未成年人饮酒。由于家长纵容或者警惕性不高,未成年人很容易从家里得到酒。笔者认为,言传不如身教,父母作为青少年身边最亲近的人,应该起到表率作用,不在公众场所或者未成年人面前饮酒,做好榜样。

就学校而言,可以组织相关学习活动,让学生认识到饮酒的危害,并注意加强青少年的品德教育,培养他们形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就社会而言,则可以通过民间社团的工作、政府行为等,最大限度地减少饮酒、酗酒等不良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对未成年人造成的影响。

[责编:温仁]

评论

0评论
  • 用户名

全部评论(0)

    该文章暂时没有被评论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