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日本人拍的纪录片,被外交部点名表扬
2020-07-16 12:19:27
来源: 凤凰网娱乐
0评论
最近,有部“老外拍中国”的纪录片火了。影片上线两周以来,微博播放量超2000万次,24万点赞18万转发,荣登豆瓣口碑榜第一名。
就连咱们的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也发文点名表扬——《好久不见,武汉》。
没错,这部纪录片的主角,是疫情过后的武汉。
影片导演竹内亮,是个定居南京的“非典型日本人”兼中国女婿,汉语流利接地气,经常被人戏称“假日本人”。
在此之前,竹内亮已经拍过不少有关中国的纪录片。
比如《我住在这里的理由》系列,就是一部随性的旅行纪录片,没有台本,摄影随意,重在介绍住在海外的中国人和住在中国的日本人。
在今年疫情最严重的那几个月,竹内亮还拍了一部短片《南京抗疫现场》,引发国外网友的一片关注。
作为一个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竹内亮在疫情期间也听到了不少偏见声音,那些片面的观点让他萌生了去武汉拍纪录片的想法,想要把真实的武汉介绍给全世界。
经过半个月的筹备,导演在六月初来到了武汉。
正片的开场白令人印象深刻——我叫竹内亮,住在中国南京的日本人,马上要出发去武汉。
与导演之前的作品一样,这部《好久不见,武汉》以普通人为主角,通过导演的采访和互动,将江城当下的点滴日常记录下来。
这种方式,让纪录片极具生活气息,也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导演的个人(吃货)色彩。
眼看他一会儿收下采访对象送的新鲜桃子,
一会儿跟着刚下夜班的护士去吃热干面,
到了晚上,小龙虾一上桌,导演的表情管理直接失控,笑成了一朵花……
总之,不管采访谁,镜头里永远少不了武汉的美食,让人差点以为这是一部有关武汉的美食游记。
不过,这看似跑题的插曲,其实正说明了疫情前的武汉,是一个烟火气十足的城市。
也正是在吃饭的放松状态下,几个被采访的对象,将自己在疫情期间的所见所闻缓缓讲述了出来。
比如导演采访到的护士龚胜男,是众多奔赴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之一。
虽然采访时她刚下夜班,但还是活力十足地带着导演去吃热干面、骑单车、参观黄鹤楼。
期间看到编导小姐姐满头是汗,龚胜男还会体贴地离开镜头递去纸巾。
从她跟导演互动的这段就能看出来,这是一个性格活泼的白衣天使。
但在疫情期间,龚胜男的工作并不轻松,需要花大把心思去安抚病人的情绪。封城期间地铁关闭,不会骑车的她实在没办法,愣是解锁了这个技能。
从她的微博也能看出,这是一个擅长在逆境中自我打气的乐观姑娘。
她曾经因为迷茫想过辞职,但这次疫情反而让她对工作、对自己都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但这样一个开朗的女孩,一听到导演提起关于死亡的话题,就再也无法维持开心的表情,一秒落泪,要求中断拍摄。
因为导演的问题,一下触发了她在工作期间的悲伤记忆,出于对病患及其家属的同理心,她无法再用笑容去面对。
片中还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被采访对象,是同为医护工作者的女孩庄园。
在导演募集故事的名单里,她是唯一一个家里出现多名感染者的,她的外公、妈妈和姨妈先后感染,外公不幸因新冠肺炎去世。
关于应募参与纪录片拍摄的原因,庄园直言就是为了去世的外公,怕自己有一天会忘了。
庄园回忆,外公病发后是被小货车拉着去的医院,但由于当时医院床位短缺,无法收治,她的妈妈又用轮椅把外公推回了家……
说起那时候发生的事,庄园忍不住落泪。
她说疫情期间,很多武汉家庭就是这样,在艰难和悲伤中度过,甚至还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想法,大家只能强撑着走到现在。
这两个采访对象的故事,引得网友们在弹幕里连连心疼。但客观来说,《好久不见,武汉》并不是一部对准创伤的电影。
导演的目的,是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向世界展现经历过疫情磨难的武汉和武汉人,现在是什么样子。
片中,他先是带着剧组跑去了华南海鲜市场外,替广大国际友人问了有关蝙蝠的问题。
接着他去了一家医疗器械公司,参观了制作防护服的工厂,还亲自体验医护人员全副武装起来是什么感受,感叹抗疫一线人员的辛劳与不易。
他还采访了一位雷神山医院建设者,想要探究10天建好一座大型医院的秘密。
整体看下来,你会发现《好久不见,武汉》的目标观众其实不是广大国内同胞,而是那些不了解中国疫情的外国人。
这部纪录片,其实是导演帮国外网友解除疑惑、更新武汉动态的vlog,同时对那些满口谎言的别有用心之人,做出一记有力的回应。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这次拍摄有一个大致的行程计划,但反倒是一个计划之外的突发事件,让这部纪录片越发真实可信。
一天晚上,导演突然腹痛难忍,随后被救护车送去了医院。但由于急诊人手不够,导演在病床上等了许久才得到治疗。
病情缓和下来后,导演连连感悟“我感受到了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其实并不是医生不管,而是医疗资源实在太紧张了。
按照纪录片的标准,这部《好久不见,武汉》距离上乘之作还有一段距离。
尽管导演在100多位应募者里,选取了10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作为主角,但61分钟的内容平均分给每个人的时间并没有多少,导致很多段采访内容都只停留在表面,更像是一部个人化的游记。
但这并不妨碍这部纪录片火遍国内外,因为片中的每个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镜头记录下的正是这些经历过疫情浩劫的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外卖小哥说,我不怕因为是武汉人就被外国人歧视,但是我很介意。因为病毒和政治无关,叫“武汉病毒”对武汉人并不公平。
核酸检测记录41次、最终痊愈出院的武汉阿姨,直言自己不怕病毒,但却介意往日和睦的邻居,如今见到自己的避讳神情。
参与建设雷神山的小哥坦言,虽然自己的工厂没有撑到最后,但钱赚多赚少是其次,生命最重要。
重新恢复游泳渡江运动的老人们,则更加珍惜失而复得的生活……
正是这些伤痛过后重头再来的点滴瞬间,构成了这座城市的人情味。
在拍摄这部纪录片之前,导演曾经被劝说“武汉太危险,你最好不要去”,纪录片在各平台上线后,他也收到过各种键盘侠的留言。
但是不论别人说什么,他始终坚持,只有亲自去看过,才能知道真实的武汉是什么样,也只有通过更国际化的视角,外国人对于中国疫情的了解,才不会仅仅停留在二月份。
虽然影片有高下之分,但有关疫情的一切都有各自的温度,都值得被真实地记录下来。
【责编:崇嘉】
评论
全部评论(0)
0评论 2652天前
0评论 2652天前
0评论 2652天前
0评论 2652天前
0评论 2652天前
0评论 2652天前
0评论 2652天前
0评论 2652天前
0评论 2652天前
0评论 2652天前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