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舆情“同温层”现象及其利益链
2020-06-16 17:21:05
来源: 华龙网
0评论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民价值观分化日益凸显。持有相同价值观的群体往往抱团,形成认知的“同温层”,甚至与持不同价值观的群体发生线上线下的对立,在涉及公共问题的讨论中更是如此。随着知识付费和电子商务的普及,认知“同温层”正在变身“利益链”,为网络管理带来挑战,对此,智融网络舆情研究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同温层原意是指地表上空1万米到5万米的区域,因为这里的气温几乎不随高度变化,故名同温层。图为在客机巡航高度拍摄的同温层景象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李想 摄
什么是“同温层”?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每个人的世界观都各异,因为个人境遇、经历等的不同,对公共问题的看法差异明显。
随着算法类媒体平台、微信朋友圈、私密社交平台出现,个人兴趣已经被数据化、共享化。个人的阅读行为被中心化,只接受自己感兴趣或者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造成认知的局限性。
这些平台通过群组等方式,架构了不同兴趣、不同利益、不同情感的舆论圈子,形成了一个个网络舆情“同温层”,成为公共事件舆情传播和博弈的现实平台。
“同温层”有什么特点?
“同温层”中,相近的兴趣与情感放大了舆情的集聚效应、共振效应,容易导致传播的极化。而同温层中的意见领袖,为了提升自己在同温层中的影响力、向心力,往往会有意识地放大差异,容易导致对事实的误读,加剧舆论场的复杂性。
某公众号设置的“考卷” ,公众号运营者对回答满意后,网友可通过邮件获取信息。
同时,“同温层”的群组化、私密化,加大了网络管理部门发现、干预的难度。比起微博时代的“大V”,“同温层”中的“中V”、“小V”虽然影响力要小一些,但是所影响的群体认知更加固化,引导难度更大。
“同温层”如何变成“利益链”?
智融网络舆情研究院发现,随着知识付费的发展,部分“同温层”存在通过付费阅读、入群收费、商品销售等方式获得利益的情况。
由于知识付费是一种预付费,作为消费者的普通网民事先难以辨别知识的价值,容易冲动消费。“同温层”的构建者也看准了这一点。智融网络舆情研究院发现,通过知识付费,“同温层”已形成一个可以闭环的利益链,详见下图:
共同认知通过这个闭环一步步强化并影响外界,甚至最终党同伐异,在这个过程中,意见领袖却实现了收益的变现。图片来源:智融网络舆情研究院
部分违法犯罪行为也通过构建“同温层”的方式,对被害人“洗脑”、收取违法收益并逃避打击,比如之前媒体披露的“资产解冻”诈骗犯罪的操作手法,就是通过微信群的方式不断强化对“资产解冻”的“认知和信任”,并最终骗取钱财。
如何应对?
如何应对舆情“同温层”现象,智融网络舆情研究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互联网管理部门要加大对新媒体平台的监测、发现力度,及时发现有关舆情苗头。舆情研究机构应当加强对不同利益群体利益诉求、情感需求的挖掘力度,为网络管理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主流媒体要不断强化“四力”,放大网上理性声量,压缩偏激性表达甚至网络谣言空间。普通网民要谨慎对待来源不明的信息,尤其是对于知识付费行为要谨慎,以免上当受骗。
【责编:崇嘉】
评论
全部评论(0)
0评论 2666天前
0评论 2666天前
0评论 2666天前
0评论 2666天前
0评论 2666天前
0评论 2666天前
0评论 2666天前
0评论 2666天前
0评论 2666天前
0评论 2666天前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