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良渚古城遗址为啥火了?
2019-07-17 11:33:13
来源: 人民网-舆情频道
0评论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良渚成为中国第55个世界遗产”“中国世界遗产总数位居世界第一”“7月14日前参观票已预约满”“良渚好评如潮”“良渚古城遗址开园”……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有关良渚话题不断刷屏。良渚是啥?为啥火了?为啥要去良渚打卡?请带着疑问,跟随我们的脚步,来一场穿越之旅。
图:世界遗产数量大于或等于10的国家排名
(数据来源:世界遗产委员会官方网站)
一、良渚的特色真不少
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彰显用水智慧
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图 资料图片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目前的证据显示,良渚先民在古城建设之初,就有极其智慧的通盘考虑,在这一流域的上游、中游、下游兴建了不同类型的水利设施,组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水利体系,具有防洪、农田灌溉和运输等综合功能。先民们大约治理了50多平方公里的流域,使王城外围1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受益。良渚水利系统显示了当时国家在动员社会力量建设大规模公共事业时的超强组织能力。得益于这项宏伟的水利系统,周边的土地成为稻作良田,从而使良渚文明繁盛近千年,在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良渚玉器中的玉文化和玉礼制度
反山“玉琮王”(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良渚文化的玉器,不仅因其数量之众多、品种之丰富、雕琢之精湛,显示出良渚玉器代表了中国史前玉文化的一个高峰,更因其以琮璧钺为代表的玉礼器系统揭开了中国礼制社会的序幕,被专家认为是玉之殿堂,世界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王族、贵族、工匠或武士与平民墓葬随葬品(包括玉)的多寡,显示出了良渚社会明显阶层分化。良渚博物院展览教育部罗晓群主任介绍,当时的良渚的雕琢工艺达到了中国史前治玉水平的一个高峰,并形成了玉礼制度。
四代80年才揭开五千年良渚的面纱
五千年良渚自发现到现在,共经历了4代80年,其神秘面纱才被揭开,对其考古发现认知大致经历三个阶段:陶器、玉器与大型墓葬、城址与大型水利工程。
表:良渚的“发现认知史”要点一览
5G技术感受触摸古老文明
5G技术的运用是良渚的一大特色,能够让游客触摸古老文明。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与杭州移动在良渚遗址共同实施“双5计划”——用5G技术展现良渚5000年文明。技术人员表示:“通过技术手段制作完成全景视频后,我们即便站在地面上也能真实体会到翱翔古城天空的感觉,以飞鸟的视角来俯视古城全貌,做到了身临其境,可以无差别体验5000年前良渚古城的宏伟和壮观。”
基于5G+AR技术,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1号讲解厅内,有一面“魔镜”,不管是谁,只要站在这面镜子前挥一挥手,立刻就能化身成为5000年前的良渚王,头戴羽冠,腰系玉带,身披长袍,脚着皮靴,左手权杖,右手玉琮。
中华文明5000年获得西方认可
在国外,一直都有质疑中华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声音,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让中华文明在世界上有据可考的四千年延长至五千年。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中国5000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杰出的城市文明代表。
二、舆论关注良渚啥?
体验
人民日报主持的微博热搜话题#拥有五千年文明是怎样的体验#阅读量1.2亿,讨论量2.1万。从话题讨论中我们看出,网民主要聚焦在文化自信、归属认同和遗产传承三个方面。网民都具体说了些啥?
@徐研玲:中国是一个有文化的国家,一个有灵魂的民族。悠久历史,文明传承,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
@psychopathyn: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在种花家。
@热爱球球君:中国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让我们永远传承下去。
为啥会成功?
谈到良渚申遗成功原因,参与撰写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文本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秦岭指出,主要可归因于两个方面:一个是考古学者们80多年来的不断发掘和努力;另一个就是社会各界把发掘的文明成果转化为能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有专家和成员国认可的“世界遗产”价值。
打卡
游客参观完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后,好评如潮。那么,良渚都有哪些打卡景点呢?
表:打卡点一览
收费还是免票
“现在80元一人已经比故宫还要贵了,未来还会接着涨吗?”网民提出疑问。
据公开资料显示,良渚古城从开园到7月31日前是免费的,8月1日起公园正式收费入园,标准是80元每人(含观光车票),可见,的确是要比故宫贵一些。
不过,根据澎湃新闻发布的“各省份世界遗产景点门票价格和评价”,我们发现,相比之下,良渚古城遗址公园门票价格还是比较适中的。
图:部分中国世界遗产旺季成人门票价一览(数据来源:澎湃新闻网、各景点官网、携程网)
良渚文创
据新华社报道,7月6日,我国首部良渚主题童书《五千年良渚王国》在杭州举行了首发式。该书从“水”“城”“玉”等三个核心关键字入手,向小读者们介绍了世界上最早的拦洪大坝系统、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的重大城址、中国独有的“玉器时代”等良渚文明特点。
网民参观完“余杭·创意良渚”馆展览后,也指出诸多文创产品让人眼前一亮,笔、包、伞、T恤、丝绸、青瓷、垫子、首饰、无线充、动漫等几十种产品不断将现代文明融入良渚文化,实现产品、生活和文化的完美结合,文艺性和实用性并存,收获颇丰。
遗址保护
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一方面在于监测中心的科学监测工作,另一方面取决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主任赵云说:“监测,是遗产地科学保护遗产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有效反映遗产地保护管理状况的重要内容。”从1987年开始,对良渚古城的遗址保护至今。
同时,据《杭州日报》、中国网等报道称,杭州绕城西复线杭绍段项目组为了保护良渚遗址,调整建设路线绕行了6公里,多花了3亿元,最终保护了良渚古城核心遗址和周边环境。从2013年开始,余杭区就实行“城市发展反哺遗产保护机制”,将良渚遗址区外城市开发所得的部分财政收入,用于遗址的保护展示和环境整治工作。
此外,余杭区还成立了“良渚遗址守望者”队伍和业余文物保护通讯员队伍,公众可以积极参加志愿宣传活动,投入到古城遗址的保护中来。
三、良渚只是踏上了新征程
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相较于以往的世界遗产项目,该项目在中国学术界乃至舆论场引起的反响却要大于以往,这主要是良渚的申遗成功,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5000年中华文明也得到国外认可。这一成绩让中国考古界为之一振,正如《人民日报海外版》评论所言,中国考古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追求,有了一大批发现,中国考古学者自身充满了文化自信,也让中国人找到许多文化自信的根源。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重视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曾指出“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要把它保护好。”站在成功申遗的新起点上,有人认为,申遗成功仅仅是实现保护的一小步目标,任重而道远,后续如何继续发现和挖掘良渚遗产的内涵和底蕴,助力当代社会文化发展,让良渚文化遗产“活”起来将是重点。值得欣喜的是,杭州官方表态,将以世界的眼光、科学的精神,把这一厚重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民革浙江省委会、良渚原住民等力量也积极加入到遗址的保护中。在科学的顶层设计、全员力量以及先进技术的合力下,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实践值得期待。
(作者:吴汉华 夏玉华,本文综合《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青年报》、《文汇报》、《杭州日报》、新华网、澎湃新闻网、浙江在线等新闻)
[责编:温仁]
评论
全部评论(0)
0评论 2638天前
0评论 2638天前
0评论 2638天前
0评论 2638天前
0评论 2575天前
0评论 2638天前
0评论 2638天前
0评论 2638天前
0评论 2638天前
0评论 2575天前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