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湟水河之变,最终流至兰州市达川镇入黄河
2019-09-02 15:31:23
来源: 甘肃网红兰州黎黎娱乐网
0评论
你听,不远处,是谁在唱一首欢快的歌;你看,绿荫下,是谁奔腾在满目春光里;是她,青海人的母亲河——湟水河,她脱胎换骨,迎来了青春的再次绽放。
湟水河又名西宁河,位于青海省东部,发源于青海省海晏县包呼图山,流至甘肃省兰州市达川镇入黄河,省内全长349千米。乐都境内长64千米。
早些年,人们的环保意识淡化,环保治理力度较小,湟水河水质污染,河水浑浊,就拿乐都境内来说,市民们走在湟水河畔,一股刺鼻恶臭的味道扑面而来,岸边的草丛中滋生的小虫子时不时碰擦到市民的脸上,甚至被蚊子叮咬,给市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带来了困扰。
近年来,海东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生态保护优先和绿色发展理念,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整治力度,尤其是对水资源污染的整治。
湟水河横穿乐都城区,当地政府采取“零”容忍的态度,“零”排放的决心,从源头上根治水资源污染,建立了“河长制”,分段管护,责任到人,对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及非法采砂等突出问题进行整治,有效遏制了河道内乱占乱建、乱围乱堵、乱倒乱排现象,并且在河道两岸修建护坡,防治河水冲刷泥土而污染河道。下大功夫保护水资源,保护我们的母亲河。
过去,湟水河南岸同乐公园旁边的三角花园下行至湟水大桥,路段较长,道路偏僻,亮化欠缺,行人稀少,因此环境卫生很不美观。政府采取绿化美化亮化一片,整治一大片的有效措施,如绿化闲置区域、加装健身器材、安装休闲座椅、合理布置垃圾箱以及加密安装路灯。不留死角,处处亮化,到处净化,为市民增加了舒心的活动场所。
同时,相关部门在人员密集区域,如乐都区湟水大桥南岸出城班车和过境班车的临时停靠点,以及碾伯镇广场对面的彩虹桥地段,设立了多个免费公共厕所,在原有垃圾箱的基础上,根据需求新增加了移动垃圾箱。这样一来,既方便了市民,又减轻了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增强了市民的环保意识。从而杜绝了岸边和人行道上的零散垃圾被风吹到河里,形成二次污染。环保部门还分工明确,专门设立河道清理员,一手拿着镊子,一手拿着袋子,翻过护栏,沿着河道巡查,步行清理垃圾,将捡到的垃圾背到岸上运走。
长期以来,环卫工人们日复一日的坚守岗位,早就在市民的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环境造就人,人创造环境。洁净的湟水河畔,清新自然的空气,清爽宜人的环境,促使大家争先爱护环境,随处乱丟垃圾的不文明现象有了明显好转。
在政府部门常抓不懈的努力,市民的积极配合以及社会正能量的传播和文明行为的熏陶下,湟水河从过去的泥臭、污染、河水浑浊,蜕变成了今天清澈靓丽、人水和谐的生态廊道、景观带、最受市民喜爱的休闲绿色河道。
“春江水暖鸭先知”。水生态环境的改善,最先表现出来的就是土著鸟类的现身。冬春季节湟水河河道内常见栖息禽类多了起来,主要有赤麻鸭(黄鸭)、绿头鸭、针尾鸭、琵嘴鸭和秋沙鸭等数种。距离乐都城区向西七公里处的雨润镇下杏园村湟水河畔的鱼塘里,还有白鹭、灰鹭、棕头鸥的身影,偶尔也有少见的白天鹅和斑头雁的踪迹。它们三五成群、结伴而行、尽情嬉水,其乐融融地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不论是春夏秋冬,还是清晨傍晚,漫步在湟水河畔的市民逐渐的多了起来,拿出手机随手记录着湟水河的环境之变,生态之变。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我们所期盼,也是我们所追求的。乐都是我家,环保靠大家,从自身做起,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做文明市民,创文明城市,愿乐都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责编:崇嘉】
评论
全部评论(0)
0评论 2621天前
0评论 2621天前
0评论 2621天前
0评论 2621天前
0评论 2621天前
0评论 2621天前
0评论 2621天前
0评论 2621天前
0评论 2621天前
0评论 2621天前
用户名